生理性喜欢才是真的喜欢吗?

分享

分享到:

    发布于:2024-09-19 15:49  浏览量:3927  来源:未知

screenshot-1720781576058.png

爱情到底是什么?是心跳加速的瞬间,还是那份无尽的默契?也许你会觉得,这样的问题似乎很简单,毕竟“喜欢”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对吧?然而,当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深挖这个问题时,却发现事情远比表面复杂。到底什么是“喜欢”?当我们感到心动时,是心理的选择,还是身体的反应?生理性喜欢,才是真的喜欢?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你看到某个人,感觉心跳加速、呼吸变得急促,这些现象背后到底是什么?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反应并非仅仅来源于情感,它们更像是生物学的一种“原始反应”。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朗格(James-Lange)在他的情感理论中提到,情绪是我们对身体反应的解释。换句话说,当你感觉到喜欢某个人时,这种“喜欢”可能源自于身体的反应,而非单纯的心理因素。



01

心理和生理,谁才是主导? 



我们常常误以为心理上的吸引才是感情的核心,但大量研究表明,生理反应在喜欢的产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爱丽丝·伊斯顿(Alice Eagly)提出的“身体反应理论”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她认为,生理上的反应,例如心跳加快、体温上升,实际上会加剧我们的情感认知。也就是说,生理反应可以强化我们的情感感知。


那么问题来了,假如你喜欢的对象是一个与你心灵契合的人,但你的身体却毫无反应,甚至感到冷漠,这样的“喜欢”是否就打了折扣?或者反过来说,如果你对某个人完全没有心理上的好感,却在接触时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这又算不算是真正的喜欢?生理与心理,究竟谁才是我们感情中的“主宰”?



02

吊诡的吊桥效应 

吊诡的吊桥效应  


有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似乎能够给我们一些线索,这就是“吊桥效应”(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通过一座危险的吊桥,而在桥上,他们遇到了实验中的异性。当这些参与者到达桥的另一端时,他们对异性表现出了极大的好感。这是因为,他们把过桥时的心跳加速、紧张等生理反应,误以为是对异性的吸引。这个实验的结果表明,生理反应和情感体验是可以互相混淆的,甚至我们很难明确区分身体的反应到底源自于什么。


吊桥效应告诉我们,生理的反应可以极大地影响我们对“喜欢”的认知。也就是说,有时我们的身体反应并不完全是对人的情感反应,可能仅仅是对外界环境的应激反应。如果连生理反应都不一定可靠,那么喜欢的真实性究竟该如何衡量?



03

心理依恋 vs 生理吸引 

心理依恋 vs 生理吸引 


如果生理反应容易被误导,那么心理上的依恋是否更为重要?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告诉我们,人类有着一种天生的依恋机制,这种机制使我们更容易与那些能够提供情感支持的人建立深厚的关系。换句话说,长久的心理依恋才是维系爱情的真正力量。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生理反应可以被忽视。实际上,生理上的吸引与心理上的依恋是相互作用的。心理学家斯坦伯格(Robert Sternberg)的爱情三角理论指出,真正的爱情应包含激情(生理吸引)、亲密(心理依恋)与承诺(情感付出)。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爱情模型。少了其中一环,所谓的“喜欢”都可能是不完整的。 



04

 生理性喜欢,才是“真的喜欢”吗?

 生理性喜欢,才是“真的喜欢”吗?


到这里,或许我们该重新审视“生理性喜欢”的问题。生理上的反应固然是我们感知喜欢的重要一环,但它并不能单独决定感情的深浅。生理反应更多是爱情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然而,正如吊桥效应和依恋理论所揭示的那样,生理和心理的喜欢往往是纠缠在一起的,难以分开。生理上的心动或许是“喜欢”的开始,但长久的感情则需要心理上的默契与依赖来维系。所以,生理性喜欢,并不一定意味着“真的喜欢”,而是喜欢的一部分。


也许,答案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简单。生理反应让我们感到心动,而心理依恋则让我们坚信,这种感情将会持久。生理的喜欢可以是瞬间的冲动,而心理的喜欢则是长久的承诺。当生理与心理的喜欢能够和谐共存时,也许那才是真正的爱情。

v2-7763c69f8ce4d125e0ca819e3429733a_720w.png


 参考文献 

1. James, W. (1884). What is an emotion?. *Mind*, 9(34), 188-205.


2. Dutton, D. G., & Aron, A. P. (1974). Some evidence for heightened sexual attraction under conditions of high anxie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0(4), 510.


3.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Attachment (Vol. 1). New York: Basic Books.


4.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2), 119.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