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认知吝啬鬼

分享

分享到:

    发布于:2024-09-10 17:59  浏览量:2061  来源:未知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术语——“认知吝啬鬼”(Cognitive Miser)。它生动地描述了人类大脑在处理信息时的倾向,即尽量少动脑筋,省力地作出决策。认知吝啬鬼这一概念揭示了我们为何常常依赖简化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深入分析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来展示其内涵。

79.jpg

故事:两个同事的日常

场景一:早晨的讨论

周一的早晨,李明和王芳像往常一样在公司茶水间里聊着天。

“我昨天看到一个视频,说吃红肉对身体不好,”李明边喝咖啡边说道,“他们说会增加患癌的风险。”

王芳点了点头,“是啊,我也听说过,所以我现在都尽量少吃红肉,多吃鱼和鸡肉。网上说的这些健康建议还是值得参考的。”

“对,我也是。”李明附和道,“虽然没仔细查过这些信息的来源,但感觉这些专家说的有道理。”

在这段对话中,李明和王芳都表现出了典型的“认知吝啬鬼”行为。他们选择了依赖一种看似合理、但未经深入验证的信息来源,而不是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仔细考量和核实这种健康建议的科学性。


场景二:会议中的决策

中午时分,公司召开了一个关于新产品推广策略的会议。团队面临两个方案的选择:方案A是一个经过市场调研团队深入分析得出的策略,虽然复杂但更具潜力;方案B则是一个直观简单的策略,虽然没有经过严格的数据支持,但执行起来更加方便快捷。


李明率先发言:“我觉得方案B不错,执行起来简单直接,应该会更快见效。”


王芳沉思了一会儿,“但是方案A的数据分析显示,虽然复杂一些,但从长期来看,它能带来更大的收益。”


会议室内安静了几秒钟。最终,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方案B,因为它看起来更容易执行,而且不需要团队花费太多精力去处理复杂的数据分析。


这是“认知吝啬鬼”在工作决策中的另一个例子。尽管有一个经过深入分析的方案可供选择,大家还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个看起来更容易实现、不需要太多思考的方案。

 

1:认知吝啬鬼的背后


“认知吝啬鬼”这一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费斯克(Susan Fiske)和泰勒(Shelley Taylor)在1984年提出。他们指出,人类在面对信息处理和决策时,往往倾向于节省认知资源。这种节省并不总是坏事,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简化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做出决策,从而更高效地应对日常琐事。


然而,这种思维方式也有其弊端。正如前面提到的例子,李明和王芳在未验证信息来源的情况下,轻易地接受了网上的健康建议,可能导致他们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科学事实。同样,在工作中选择简单的方案,虽然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但却可能忽视了更复杂但效果更佳的选项。


这种认知吝啬鬼的行为源于人类大脑的局限性。大脑每天要处理大量信息,而为了避免认知过载,我们会选择“捷径”,即使用过去经验、直觉或者简单的规则来快速判断。这些捷径被称为“启发法”,是认知吝啬鬼行为的核心。然而,启发法虽然方便,但它们往往伴随着偏见和错误。


2:如何应对认知吝啬鬼


认识到我们有时会成为“认知吝啬鬼”是很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应对策略:

1. 质疑第一印象: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尽量不要立刻依赖直觉或第一印象。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去思考和分析。


2. 搜集更多信息:不要轻易相信单一信息来源,多方面收集数据,特别是在做重要决策时。


3. 培养批判性思维:不断问自己“为什么”和“如何”,训练自己以更深层次的方式思考问题。


4. 认识到偏见:了解常见的认知偏见,如确认偏见(只关注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和可得性偏见(更容易记住容易获得的信息),并努力避免它们。

 

图片

“认知吝啬鬼”揭示了人类思维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即我们倾向于通过简化信息处理来节省认知资源。然而,这种倾向在帮助我们快速决策的同时,也可能让我们陷入思维陷阱。通过意识到这一点,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Fiske, S. T., & Taylor, S. E. (1984). *Social Cogn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2. Kahneman, D. (2011). *Thinking, Fast and Slow*.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3.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74).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Science*, 185(4157), 1124-1131. 

关注官方微信